云南财经大学简介
云南财经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云南省财政干部学校;1979年开办财贸大专班,招收大专生;1981年成立云南财贸学院,开始全日制本科教育;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98年合并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6年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4年获得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在云南省昆明市办学,设有龙泉路校区和安宁校区,共占地2100余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占比86.5%。经过70余年发展,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有机衔接,兼有留学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专任教师1500余人,高级职称700余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国数量经济学杰出学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人才9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云南省委联系专家1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近300人。
学校下设18个学院(部);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5个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8个、本科专业66个;已挂牌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高峰高原学科及方向6个,省级一流建设学科7个,是云南省覆盖经济管理类重点学科最集中最全面的学校之一。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各国及港澳台地区招收涵盖语言、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国际学生,为外交部批准的外国人来华签证邀请函核发单位暨免于核实主体单位。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所高校和机构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项目总数居云南高校之首。与泰国兰实大学合作成立“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境外办学机构,面向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招生,开展学历教育和商务培训。作为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承办了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学历学位教育项目和短期培训项目,共计培养了来自107个国家5000余名政府官员。
学校秉承“好学笃行,厚德致远”的校训,坚守“求实创新”的校风、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云财精神,凝练形成“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教风和“立志明德、博学躬行”的学风。根植云岭、服务全国、辐射周边、面向世界,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引领社会的追求,尊重独立人格与学术自由,鼓励价值创造与责任担当,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扎根云南、服务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简介
金融学院办学历史肇始于1951年建校,1979年正式创办金融系,历经财政金融学院(1999)等发展阶段,于2007年成立金融学院。作为云南省金融学教育的奠基者与引领者,金融学院是云南省最早开办金融学本科(1982)、硕士(1998)和博士(2014)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后人才(2014)培养,最早获得金融学云南省重点学科(2005)、云南省重点专业(2005)、国家特色专业(2010)、云南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金融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和金融工程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的金融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学院现设6个本科专业,涵盖金融学、金融工程学2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保险学、投资学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精算学、金融科技等新兴方向。拥有金融学、保险学学术型硕士点,金融、保险专业型硕士点共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招收培养金融学、保险学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
学院建有云南省巨灾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云南省地方金融研究中心两所校属研究机构,形成完善的科研平台体系。现拥有5个省级创新团队,包括“云南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省级创新团队,以及“云南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云南省金融科技与大数据风险量化”“云南省资源价格波动与绿色能源投资风险管理”3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对外金融合作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同时建成省级新型智库“云南省防灾减灾新型智库”,牵头建设“云南省高校金融科技与量化投资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灾害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基于扎实的学科与平台基础,学院紧密对接国家金融战略与“金融五篇大文章”,形成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沿边金融与新型风险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1人,包括二级教授2人、学校首席教授3人、特聘教授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师资队伍中,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及云南省云岭学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35人次。2位教授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3位教授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50余项,出版一类出版社学术专著50余部,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级领导批示,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云南省及其他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
学院发展始终坚持“立足云岭,放眼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定位和“服从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顺应金融态势”需求定位,以及“对接需求,对标一流,紧跟前沿”的目标定位,坚持“遵循办学规律,顶天立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以“新金融理念”为引导,以“大金融学科”为依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团队建设为突破,实施“教学立院、科研强院、学科兴院”的发展战略。现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及继续教育为拓展的多层次办学体系。学院致力于建设成为云南省金融(保险)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中心,打造云南领先、西南优势显著、全国特色鲜明、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金融学院。
云南省巨灾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简介
云南财经大学巨灾风险管理研究中心(CRMRC)(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4年12月26日。本中心始终致力于构建社会化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全社会应对巨灾风险的综合能力;通过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区域巨灾风险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不断增强保险行业在服务社会中的科技创新能力;依托一体化研究平台,系统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具备专业性、建设性及实践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显著增强综合研判与战略谋划水平;积极整合国内外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以实践类项目为驱动,扎实推进区域巨灾风险综合治理,助力形成“大金融”学科发展的关键突破与新的增长点,持续探索经济类学科的创新发展路径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动社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中心以区域巨灾风险管理智库服务、 技术研创和人才培养三大核心职能为根本。具体建设目标涵盖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构建并持续运行区域灾害数据库,研发先进巨灾风险模型,为相关风险管理业务创新提供技术支撑;第二,深入研究巨灾风险管理技术与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完善防灾减灾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推广应用;第三,探索巨灾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推动其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促进相关金融产品创新;第四,建立高水平的巨灾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系统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第五,组建巨灾风险管理领域专家智库,深化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高质量的巨灾风险管理智库服务。
近年来,在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推动下,中心协同云南省地震局、气象局等多家单位,在巨灾风险评估技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巨灾保险机制创新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为云南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务支撑。